• slider image 67
  • slider image 66
  • slider image 68
:::

3. 將軍澳嶼簡介

  將軍島又稱將軍澳嶼,以矽質玄武岩為主,乃因明末鄭成功派部下李胤將軍,登陸駐守而得名。本島位於望安島東邊,相隔有門仔水道,寬約500公尺,由望安搭乘渡船(註1),航程約為5分鐘。本島長約2.3公里,寬在1公里左右,表面甚為平坦,是屬於典型的玄武岩方山(註2)。

      

  本島的柱狀玄武岩主要露頭在東岸,屬漁翁島層(註3),其最下層的多孔狀玄武岩遍佈本島,顏色有灰色、紅褐、灰黑、青灰、棕色等,看風化情況(視含磁鐵礦多寡)。   

  本島除西北岸及中部向南海邊,有海濱堆積物形成的沙灘外,其餘地區由10至20公尺高之海崖所包圍,海崖下為海蝕平台。

  本島為澎湖良質文石(註4)的重要產地,且大多產於多孔狀玄武岩層中。重要產地有門仔邊、木危仔板山、大礁頭、草叢仔尾及東坪等,以前三者品質最佳,屬上等,因大量開採現已礦盡源絕。將軍文石在日治初期大量開採,為澎湖之上等文石,質地、紋理、色澤皆佳,常呈葡萄狀或杏仁狀,色澤為褐色或灰綠色,且具有同心圓條紋,人稱「天使之眼」。

  將軍島上有四座大廟:

  • 將軍廟(西廟),主神:李將軍,清1684年建立。

  • 永安宮(東廟),主神:郝府王爺,乾隆17年(1752)建立。

  • 天后宮(聚落之北)又稱媽祖廟、後宮,主神:天上聖母,民國50年(1961)建立。

  • 將軍禮拜堂,屬馬公基督教會,民國56年(1967)設立。

  以上三座宮廟重修與改建與漁業發展盛衰息息相關,從其廟內藝術色彩與海洋生物連結可知,其捐獻碑文,也多是漁船船長署名,如民60年天后宮有91艘船船長捐獻、民66年將軍廟有184艘船船長捐獻、民71年永安宮有129艘船船長捐獻。呈現將軍嶼繁華落盡,古往今來的歷史。

 

(圖片說明:將軍澳嶼港口)

 

  將軍百年來人口變化極大,與產業型態交互連結、息息相關。日治初期(1896),將軍人口僅有725人,民國9年(1920)後開始穩定成長,從民國40年以魚撈、沿海漁業為主,至70年初期的焚寄網、鰆流網漁業,「浮土魠」和「白腹仔」,漁場擴及金門、海南島、馬祖間,民國66年時,漁船數量與噸位增加,不僅邁向專業,且延伸至遠洋。民國70年前後,可以說是珊瑚漁業(撈珊瑚)的顛峰。人口也達到顛峰(民國60年全村約3050人),之後漁船改停至馬公,人口才開始遞減,民國78年時,美國抵制進口,珊瑚業走向熄燈號,此時,漁業也漸漸沒落,又走回沿岸漁業為主。此地土壤貧瘠,不適農作,尚有部分花生、地瓜、蔬菜、酸瓜等農事,務農以年長者居多。

  將軍澳嶼只有一將軍村,目前90%以上居民以捕魚為生,島上有將軍附設幼兒園、將軍國小及將澳國中等教育機構,百姓多來自泉州、金門及望安,聚落形成於明末清初。

 

(圖片說明:將軍村)

 

註1:渡船分鄉公所的將軍之星或益安三號,每人50元,早上8:00將軍往望安;10:15望安往將軍;下午1:20將軍往望安;4:00望安往將軍。民間渡船有三家營運,可打電話訂,三人以上,每人50元,1-2人時,每人150元,十分方便。另光正輪早上06:50望安往將軍,下午15:30將軍往望安,都不用錢。

註2:方山:屬於海岸地形之一,海水面升降所遺留下來的海蝕地形,海岸侵蝕作用的推進,遇到堅硬的玄武岩體時可形成海蝕崖,若侵蝕去堅硬岩體周圍的軟弱岩層時,可產生蕈狀石,如船帆嶼。

註3:構成澎湖群島主要地層是漁翁島層。由數層熔岩流夾灰砂層而生成,在漁翁島(西嶼)海水面以上,可清晰看到三層玄武岩,代表三次火山爆發。

註4:文石:以玄武岩為母岩,其生成原因是,因由方解石、霰石等碳酸鹽類等雨水侵入氣孔中沉積而成。沿玄武岩之裂縫或節理面,形成細脈,或充填玄武岩孔洞而產生。因礦脈細小不整齊,故挖掘困難,不適合大規模開發。

註5:粒狀結晶之玄武岩質岩石,以緊密而直立之板狀節理,本地金瓜仔嶼、狗沙仔嶼也是,其餘縣內有天台山、所港、山水、拱北山東北坡地、通梁一號井地下、屈爪嶼、東吉嶼等。

引用書籍:

  1. 林長興主編(1992)。澎湖群島之地質地形,200-201
  2. 黃有興(1992)。澎湖的民間信仰。台北市:台原出版社。
  3. 蔡平立(1987)。澎湖通史。台北市:聯鳴文化。
  4. 王文良(2003)。澎湖宮妙裝飾藝術的海洋色彩-以將軍村三座宮廟為例。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,第4屆。澎湖縣:澎湖縣文化局。 
  5.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--將軍澳嶼 https://penghu.info/OBC94D93F02B42BE0BD4